在農村生活,大部分食物蔬菜都能做到自給自足,但也有一些東西,必須去集市上購買,否則很難吃到新鮮的。比如說豬肉和豆腐。
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養豬,等到過年時殺一頭年豬,腌制成臘肉香腸。農村家里到了過年過節時,也會偶爾自己打豆腐。但豆腐保質期不長,只能現做現吃。
所以,如果是平時想要吃新鮮的豬肉和豆腐,就需要去集市上專門的豆腐店和肉攤上購買。 農村有句老話,叫做「早不買豬肉,晚不買豆腐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有道理嗎?
首先,早不買豬肉
過去農村趕集,非常熱鬧,人也很多。有些緊俏的東西,如果不早點下手,可能到時候就沒了。
我記得小時候上街趕集,每次天還沒亮就要開始動身,走上一個多小時,等到集市已經天光大亮,人聲攢動。
這個時候父母根本顧不得上給我們買東西吃,先緊著自己要買的東西,先去買齊了,才能開始逛。
如果想要買豬肉,就不會趕那麼急。母親往往選擇中間時段,擠到肉攤上去選購一番。
母親說,「早不買豬肉」,因為一早上的豬肉,不太新鮮,有可能是前一天賣剩下來的,攤販會把它放在新鮮豬肉中一起賣掉。
如果去太晚了,豬肉都賣得差不多了,比較好的地方都被挑完了,只剩下一些邊角料,那就買不到肥瘦相間的好豬肉了。
所以,買豬肉時選擇開市一個多小時之后,再去購買最合適。這時候的豬肉最新鮮,而且各種各樣的品類都有,可以滿足妳的需求。
其次,晚不買豆腐
我小時候,家里做過豆腐坊。每天半夜,父親母親就開始做豆腐,等到天亮了,豆腐也就做好了。
此時,父親把豆腐切成塊狀,放入已提前加了水的水桶中,挑著去村里面賣豆腐。
如果有人需要,就直接從水桶里撈一塊兩塊,用小秤稱一下,放入別人遞過來的海碗或者是水瓢中。
但是,這個生意做得并不長久。一方面是那時候山里面都很窮,平時買豆腐的人不多,而且有時候還出現過以物換物的情況。父親給人家一塊豆腐,人家給父親一袋子黃豆。
兩桶豆腐賣完了,父親提回來兩袋子重重的黃豆。什麼錢都沒掙到,唯一賺到的就是一堆打豆腐之后剩下的豆渣。
豆腐渣是好東西,可以當菜吃。如果量大的話,用來喂豬更是再好不過。
家里做豆腐房的那幾年,我家養的豬明顯比別人家要肥一圈。
所以對于說晚不買豆腐這句話,我自己深有體會。其實意思就是說,買豆腐要趁早,因為豆腐都是半夜剛做的,它不能存放太長時間,越早越新鮮。
尤其是像過去年代,農村沒有冰箱等制冷儲存設備。豆腐買回來之后,只能放在水缸里或者放到水井里,才有可能保存兩三天。
到了夏天,天氣熱時,傍晚買的豆腐,都是別人挑剩下來的,更關鍵的是不新鮮。如果沒保存好,可能很快就會餿掉。
因此,買豆腐跟買豬肉相比,就要趕早不趕晚,買得越早越新鮮。
當然早不買豬肉,晚不買豆腐,這兩句話,是民間的一句俗語,也是一個相對的說法,并不完全固定,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實時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