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來臨,又要準備上墳掃墓的事了。不過,大家都在糾結這次清明節到底該不該上墳掃墓,因為今年比較特殊,今年是閏二月,而清明節又在閏二月的十五。
閏二月的由來
所謂「閏二月」,就是如果農歷的一年當中出現兩個二月,那麼第二個二月即為閏二月。2023年3月22日,是癸卯兔年閏二月初一。閏二月出現的機率還是比較小的,一般每隔19年出現一次,上一次是在2004年。
那麼,閏二月是怎麼來的呢?我國通行著兩種歷法——陽歷和農歷。陽歷的一年是365天,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。農歷有所不同,是以月亮的圓缺盈虧周期為歷月的依據。月亮的盈虧周期為29.53日(一個「塑望月」),所以農歷分為大小月,大月30天,小月29天,一年354天。
由此可見,農歷的一年比陽歷的一年少了11天。這樣一來,每過17年陽歷和農歷的日期就會跟季節發生倒置。就比如,某一年的新年在瑞雪紛飛中度過,17年后便要搖扇過新年。這樣肯定不行,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。
為了讓農歷和陽歷在季節上合拍,彌補一年11天的差別,祖先就采用了增設閏月的辦法,在19年之中設立7個閏月,即「十九年七閏」,這樣19個農歷年與19個陽歷年的總天數就基本相同了。
至于設立閏月的月份,則跟24節氣有關。全年有24個節氣,每月兩個,前一個叫「節氣」,后一個叫「中氣」。相鄰的兩個節氣和中氣之間平均相隔30.5天,但農歷的一個月平均只有29.5天,使得有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,導致下一個月只有「節氣」而沒有「中氣」。
于是,農歷歷法規定,凡是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,一律不能獨立成為一個月,只能作為一個月的附屬月(副月),也就是閏月。
而農歷二月之后的那個月就只有節氣「清明」,「清明」之后的中氣「谷雨」落到下一個月去了。所以,二月之后的那個月沒有中氣,不能獨立成為一個月,只能沿用二月的名稱,定為「閏二月」。以上,就是閏二月的由來。
閏二月的清明節該不該上墳掃墓?
關于閏二月,民間流傳著許多說道。比如,說「閏」就是「重」,即犯「沖」;還有說法說「閏月清明不上墳,上墳禍事就臨門」等等。再加上網絡上的眾說紛紜,所以讓大眾感到十分糾結,不知道今年的清明節到底要不要去掃墓。
有部分人很相信民間流言,比如「二月二,龍抬頭」,所以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很多人會去理發。一樣,他們也相信閏月清明上墳不吉利的說法,自己相信也就算了,還到處傳播,于是誤導了大眾。
實際上,清明節是按照陽歷來的,而不是農歷,而閏二月是農歷中的歷法,二者沒有任何關系。對于這個問題,專家也有了回應。湖北省十堰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凌智民表示,「雙春閏二不上墳」的說法完全無依據,不必當真,自古清明就是祭祀的日子,閏月的出現只跟歷法有關,跟其他的無關。
確實如此,農歷閏月的設置完全是一種人為的適應自然規律的措施,任何「災害與閏月有關」的傳聞都有悖科學。2004年也有閏二月,且當年的清明節也在這個月,大家還不是非常自然地上墳掃墓。如今網絡發達了,大眾接收到的信息良莠不齊,難免被誤導。
從稱謂上說也能明白,所謂「清明」,必然跟氣候有關。「清明」即天清地明,此時萬物生長,皆清潔而明凈。不難想到,這個閏二月十五的氣候跟往年相比并無區別,天體的運行也跟往年一樣。既然如此,閏二月的清明怎麼就不能掃墓了呢?
百無禁忌,大吉大利。由于各地民俗不同,掃墓的時間節點不同。哪天掃墓不重要,可以清明節當天,也可以提前或延后,通過祭祖掃墓這種儀式傳承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